第六章 五代两宋美术
教学内容:五代两宋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五代美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画院制度、文人画、山水画
授课过程:
概 述
五代两宋时期是中国绘画的鼎盛时期。一方面,绘画自身的形式意义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另一方面,绘画与其他艺术形式(如:文学,书法等)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与唐代相比,五代两宋绘画艺术的变化表现在:皇家画院的创立,画学的兴办,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兴起以及适应民间需要的商品性绘画的兴盛。山水、花鸟画的成熟与地位的上升,水墨画的发展,各课画家对“真”的致力与“形似”能力的提高,诗歌、书法对文人士大夫绘画以及宫廷绘画的渗入,作品由偏重描写客体到有意识的展现主体,集中地体反映了这一时期绘画的发展变异。
至此,中国美术形成了完整而成熟的格局体系。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人物画
一、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宫中图》
二、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山水四家 中晚唐之际山水画已经有明显的进步。五代时期一些画家进而深入自然,创作了真实生动的北方重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光。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
一、荆浩 笔下山水大多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气势宏伟而壮观。他在唐代发展起来的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其重要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所作《匡庐图》巨副中表现了巍峨山峰及山脚下的幽居景象,笔墨皴法,全景式构图,高远、深远、平远兼具,技巧上较唐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关仝 荆浩之追随者。他多描绘关陕一带山水,写景绘形更为概括提炼,笔简气壮,竟景少意长,予人以深刻印象。所作《山鼷待渡图》和《关山行旅图》,都画出了北方深山中幽僻荒寒的气氛。特别是《关山行旅图》,峰峦峻厚而富变化,山腰云气缭绕,山下板桥枯树,野店荒村,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董源 所画风光,烟雾迷朦,江湖纵横,千岩万壑,重汀绝岸,林木清幽,与北方荆关画中雄伟险峻的山水相比,更加带有秀美抒情的意趣。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其擅长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手法,成功地画出山川远近层次和烟氲气氛,具有革新精神。董源的山水画中点景人物多穿插贵族游乐或风俗情节,以青红重彩描绘,具有宫廷绘画的痕迹。传世名迹《潇湘图》,《夏山图》,《龙宿郊民图》等。前三图皆为水墨为主,表现山峦起伏,江河萦回,烟雨空蒙的江南风光。
四、巨然 他的山水画笔墨秀润,充满田园自然风致。现存《万壑松风图》。
徐黄异体
黄荃 西蜀宫廷画家,所作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合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溶,几乎不见勾勒痕迹,情态生动逼真。由于他所画的题材和用于装饰宫廷的特点,画中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
徐熙 南唐士大夫,终身不仕。他的画注意“落墨”,用笔不拘泥于精勾细描,而是信笔抒写,略加色彩。他所谓“落笔之际,未尝以赋彩晕淡细碎为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唐以来细笔填色表现奇花异鸟的格式,而有所创造,被宋人称为“徐熙野逸”。
黄荃,徐熙一在宫廷,一为处士,不同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怀以及不同的笔墨技巧,都使得他们形成面貌迥异的风格。“皇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
五代绘画艺术的美术史意义
五代绘画为宋代绘画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准备,在隋唐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江南的南唐和四川的西蜀政权,两地的统治者酷爱书画,开创了宫廷画院,绘画上呈现出繁荣活跃的局面。其中,西蜀更多的继承了唐代中原绘画传统,在宗教画和花鸟画方面颇有建树。南唐绘画发展全面,特别在山水、花鸟画领域颇有创新。
第二节 两宋绘画
宋代绘画在确立中国绘画的审美规范,建构中国绘画独特的符号体系,开创和丰富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等方面的贡献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宋代绘画与社会个阶层都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贵族,文人士大夫以及商人市民等对绘画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世俗美术的发展和宫廷美术的繁荣,使绘画题材更加广泛,风格多样。画家们注意观察生活形象以及精微生动的塑造形象,画风严谨,精密不苟,技巧上有不少新创造。
北宋山水画
李成与范宽
李成 字咸熙。李成喜爱山水,“性爱山水,弄笔自适耳,岂能奔走豪士之门。”其山水多是寒林平远之景,下笔有神,在宋初极有盛名。李成山水皆是山东平原的特色,其画特点是“烟云远近”和“木石瘦硬”。李成很少用大块的浓墨,可谓惜墨如金。代表作有《读碑窠石图》和《晴峦萧寺图》。
《读碑窠石图》中画有一土岗,岗上树立一块大石碑,一老翁正在读碑文,旁边一位侍者持丈而立。图中乔木老树画得非常劲拔,爽润秀丽的笔锋画出寒林树杈,俗称“蟹爪”。画面体现出“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风格。
《晴峦萧寺图》描绘的是冬日谷中之寺庙,两座主峰高耸重叠,左右的山峰低小远淡,山中楼阁突出,山下小桥流水,树木环绕,人来人往。“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
相传李成的作品还有《寒林平野图》、《小寒林图》等。
范宽 字中立。初学李成、荆浩,后主要师法造化,深入自然山水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
《溪山行旅图》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画面几乎被山峰占据,顶天立地,壁立万仞。生动真实的展现了北方山水的壮美景色。从技法上可以看出范宽使用铁线描勾勒山型,线条方硬,山体用密集的“雨点皴”画成,成功的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传为他的作品的还有《雪山萧寺图》的多件。
李成、范宽两家源于五代北方山水画派,但由于他们所处地区不同,所写景物和画家的胸襟气质的差别,而各创门户。他们都在忠实自然的的基础上,为山水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把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新水平。
郭熙与《林泉高致》
郭熙字淳夫,虽是李成画派,但能博采众长,对山川自然有着敏锐的感受。早年他的风格细致秀美,晚年落笔益壮,技巧熟练,构思敏捷。重视意境,无论高山峻岭,还是平原小景,取景布置都富有新意。现存作品《早春图》、《窠石平远图》、《关山春雪图》等。
郭熙的山水画主张,经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全书共分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
开篇首先阐明山水画要表现林泉之意,使位居朝堂的士大夫通过山水画欣赏能“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满足他们“泉石啸傲”的精神追求。郭熙强调对真山水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要“身即山川而取之”,要注意不同季节,角度,气候各条件所形成的变化,对山水远观近觑,四时之景,朝暮之变态可使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仪态。画家必须“神于好,精于勤,饱游沃看”,才能胸有丘壑。他还强调画“可游可居之境”,画出士大夫渴慕林泉的理想佳境。画论中还论及如何创造生动优美的意境,多方面谈到山水形象及章法结构,笔墨技巧。《林泉高致》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
三、米点山水(米氏云山)
米芾借鉴了董源的山水画法,又根据他对江南山水的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信笔作画而不求工细;米友仁画山水亦“点滴云烟,草草而成”,自题为“墨戏”。这种以落茄(即墨点)表现江南烟雨景色的山水,不求修饰,崇尚天真,充分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与北宋流行的李成、范宽画雄峻山川迥然不同而别开生面。
米氏以前,山水画皆崇尚传神的描绘自然山川景物。米氏父子则运用简率淡墨,表现烟云溟蒙的意趣。古谓山水画“至两米而画法大变,盖意过于形”,这一画风不仅在水墨山水技巧上有所贡献,也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
米友仁有《潇湘奇观图》,《云山得意图卷》等传世。
四、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长1183厘米,大青绿着色,染天染水,富丽细腻,画中山川江河交流展现,点缀以飞流瀑布、丛林嘉树、庄园茅舍,令人目接不暇,代表了画院青绿一体精密不苟,严格尊依格法的画风。是青绿山水的一次复兴。
南宋山水四家
一、李唐 字 古。他的山水画严谨质朴,气象雄伟,犹存北宋风范,但造型章法以及笔墨上均明显地趋向简括,开创南宋山水画的新风。传世:《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等(推荐书目:《宋代绘画史》)
二、刘松年 刘工山水人物。其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但变雄健为典雅,画风严密不苟,水墨青绿兼工,又精于界画。现存《四景山水图》、《罗汉图》等。
三、马远 字遥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画奇异险峻的山石峰峦,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副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旷浓郁的诗意。这种“边景之景”被后世称为“马一角”重要传世作品有《华灯侍宴图》、《山径春行图》、《西园雅集图》等。
四、夏圭 字禹玉。夏圭用笔苍老,水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神全,寥寥数笔而神态迥出传世作品《溪山清远图》,《西湖柳艇图》等。
马、夏山水由于大胆剪裁,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马、夏的边角这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的发展和丰富。
宋代院体花鸟画
崔白
宋徽宗赵佶
宋代人物画
高益、武宗元的宗教画
李公麟和白描人物画
宋代风俗画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字正道,擅长画建筑、车船等风俗题材,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和《西湖争标图》。他是活跃于北宋后期的卓越的风俗画家。
《清明上河图》,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细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梁郊外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风貌。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可分为三个段落:开首郊区农村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以及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后段为城门内外,街道纵横,店铺比邻,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这不但是一幅杰出的绘画作品,而且具有高度的历史文献价值。
画家在创作中用心经营,采用散点透视,长卷构图中充满了戏剧性的情节和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整幅画卷有铺垫、有起伏、有高潮。而船通过虹桥的紧张场面安排在全卷近中央部分,形成具有艺术效果的最精彩部分。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其内容的异常丰富性,高度的历史真实性,艺术表现的无比生动真切,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历史上具有不朽意义的杰出作品。作者对于城市社会生活知识之丰富,观察之深入具体,特别是不为一般“高人雅士”重视的“市井细民”的生活,怀有相当深厚的感情和极为广泛精到的了解。使得这幅作品具有独特的绘画史意义。
苏汉臣:《货郎图》、《婴戏图》、《五瑞图》等。
文人士大夫绘画
11世纪后半叶,汴梁城中的一些文人名士的诗文书画活动异常活跃,其代表人物有李公麟、苏轼、文同、王诜、米芾等人。他们都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绘画多为寄兴谴情之作,题材偏重于墨梅、墨竹,山水树石以及花卉,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反对过分拘泥于形似的描摹,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力畅天真清新的风格。南宋时期有米友人、杨补之,赵孟坚等。宋代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影响到金代绘画,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为元明清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公麟与梁楷
苏轼与文同
米点山水(米氏云山)
法常的写意花鸟画
画论
黄休复“逸格”说
刘道醇的“六要”、“六艺”说
文人士大夫论画
第三节 书法艺术
宋代法帖
宋代碑刻
宋代书法家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第四节 宗教艺术
寺观壁画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描绘的是道教中帝君及部从朝见最高神的行列。画中帝君端庄雍容,男仙有肃穆度世之风,神将勇捍威武,女仙轻盈端丽,行进的行列通过不同人物的身份、服饰、身姿以及高低疏密的间隔,于统一中而有变化;衣纹用圆浑磊落的莼菜条描画显示出吴带当风的特色。
寺观塑像
小结
综上所述,此时期的绘画出现了以下变化:
职业画家活跃。此时职业画家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商业化性质。绘画作为固定行业与社会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突破了宗教题材以及贵族范围的约束,扩大了视野,使得世俗美术有了很大发展。
宫廷绘画兴盛
绘画题材风格多样化。宋代绘画题材内容之广泛在绘画史中是突出的。优秀画家往往各有专长而又兼善其他,但总的趋势是向专门化发展。工笔绘画成就突出,青绿重彩仍然流行,但水墨着色在山水画中有重要地位。形简意赅的写意画也开始抬头。宋代绘画体裁样式多种多样。
绘画创作的活跃和绘画收藏鉴赏风气的发展促进了画史画论的著述。
思考题
试论李成与李唐的异同。
简述宋代山水画的新倾向。
试论文人画的兴起与美术史意义。
<<返回
|